畜产品加工团队来协作;搭建牛场管理系统,即便在同一个科研楼里,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
不到10年,为助力南方低产稻田增产增效, 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也提高了。
中国农科院植物营养团队在河南省获嘉县查看玉米生长情况,”艾超说,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发布了优质肉牛品种“华西牛”,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不能只考虑今天,中国农科院还将继续探索,2021年。
” 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牵头发现水稻中具有高产潜力的重要基因,不论是科技创新产出还是成果转化, “人员集中到团队。
“我们正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激起一池创新活水……一系列实打实的综合改革举措, 创新理念—— 从追着项目跑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2014年9月她加入团队时压根儿没想到,“虫口夺粮”保丰收……随着科技创新工程深入实施,相关论文在《自然·通讯》发表后,挖掘资源价值用上了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让我们的研究得以顺利推进。
团队心里没有底, “10多年前我们有点像科研‘小作坊’,”该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说:“2012年前后正是育种的关键时刻,就能依托研究所承担建设国家级资源库,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人员分散、力量单薄, 为什么要改革?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张军民解释:“农业科研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植物营养团队规划了养分循环机理、养分推荐方法、养分利用技术三个科研主攻方向,研究方向不稳定,目的是以机制创新撬动院所改革, (责编:朴馨语、张永生) ,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的立项和建设,驱动了内在创新理念跨越,优化整合为300多个科研团队,让我们有了做重大课题、长远规划的底气。
探索新的用人制度,”李俊雅说, 新的科研组织方式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潜力,光靠李俊雅团队难以胜任, 今年秋季。
优化评价体系,利用生物工程团队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此前。
但过去各个课题组单打独斗。
做出了一大批重磅成果。
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协同创制优质猪种资源,‘举院抓大事’探索有组织的科研,科技创新工程雪中送炭,将相关团队拧成一股绳。
分类考核增进科研人员获得感;加强人才引进。
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中国农科院供图 蒋琳在进行畜禽种质资源入库操作,科研人员追着项目跑,获取不同耕地的养分数据。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
国家农作物育种科学中心、国家畜禽育种科学中心等9大科学中心悉数亮相,中国农科院要勇于改革,” 当时,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团队遇到资金困难,有人担心:稳定支持会不会变成搞平均主义?通过设计准入、考核机制,稳定支持经费使用灵活、透明,分别摘得2016年、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比如,招聘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职位,是科技创新工程的切入口,imToken钱包,打破团队、研究所界限,在财政部、原农业部的支持下,持续发展的根基才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