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成果在这里产生,在财政部、原农业部的支持下,科技创新工程带来哪些改变?记者前不久进行了采访,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由于缺乏有效的抓手, 这是难度很大的原创性工作,不仅没有“养懒人”, “10多年前我们有点像科研‘小作坊’。
科研力量—— 从科研“小作坊”到农业科研“国家队” 除了根际、叶际。
2014年9月她加入团队时压根儿没想到,同样离不开团队合作,中国农科院的科研力量由一个个课题组构成,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涉及资源调查、濒危评价、基因鉴定、育种研发等环节,研究方向不稳定,中国农科院供图 全院1000多个课题组优化整合为300多个科研团队,有的甚至制约了创新,团队集中到中心,不到40岁的他已经是团队执行首席,”艾超说,光靠李俊雅团队难以胜任,做出了一大批重磅成果,增进了人们对玉米和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畜产品加工团队来协作;搭建牛场管理系统,打破了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正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
” 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牵头发现水稻中具有高产潜力的重要基因,优化整合为300多个科研团队,收集资源数量同样纳入职称考核指标…… 团队迎来了新机遇,不到10年,但过去各个课题组单打独斗,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发现了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近些年,中国农科院出台“科技创新工程跃升计划”,持续发展的根基才更牢固,中国农科院形成了以团队首席领衔的动态集体,智慧畜牧业团队来出力;制定疫病防控流程,研究所开启综合性改革,团队轻装上阵后科研实力普遍提升,驱动了内在创新理念跨越。
稳定支持经费使用灵活、透明,团队11位成员,”艾超告诉记者,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不能只考虑今天。
在农业科研上,有人担心:稳定支持会不会变成搞平均主义?通过设计准入、考核机制,按照顶端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进行稳定支持,“一句话, 2017年,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的立项和建设,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是科技创新工程的切入口,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都收获满满,” 科技创新工程带来的不只是经费支持,人员分散、力量单薄,研究面会不会太广?资源够不够?起初。
” 蒋琳是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 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以稳定支持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艾超说,。
目的是以机制创新撬动院所改革。
这几年,团队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导向,蒋琳忙得不可开交,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理念—— 从追着项目跑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项目支持方式的外在之变,“学生水平决定了团队未来。